近年來,商業(yè)銀行、小貸公司等信貸機構“借名貸款”糾紛頻發(fā),借名貸款具有欺騙性、虛假性、隱蔽性等特點,容易造成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管理等程序虛置,給信貸機構的貸款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在借名貸款法律關系中,存在貸款人、名義借款人、實際用款人、擔保方等多個主體,法律關系復雜,如何預防和應對借名貸款問題,是很多信貸機構非常關心的問題。
一、什么是借名貸款?
一般來說,所謂借名貸款是指實際用款人因各種原因不能通過正常程序在信貸機構獲得貸款,從而采取借他人名義在信貸機構獲取貸款,借名貸款的基本特征就是名義借款人和實際用款人不一致。借名借款通常由名義借款人以自己的名義、證件辦理貸款,名義借款人與出借人簽訂借款合同,待出借人放款后,名義借款人再將所借款項交由實際用款人使用,并由實際用款人直接或間接歸還借款,具體表現(xiàn)為多戶貸一戶用、多人貸給企業(yè)用、甲借乙用、信貸機構內部員工自己用或親屬用等。
信貸機構普遍存在借名貸款的問題,借名貸款在農信系統(tǒng)的農戶聯(lián)保貸款中尤其普遍。借名貸款產(chǎn)生的原因多數(shù)是由于實際用款人自身不符合貸款條件所引起,實際用款人由于自身不符合貸款條件或者為了獲得更多的貸款,為了獲得貸款以名義借款人的名義申請貸款。當然,實踐中也出現(xiàn)過部分銀行為了完成貸款任務或增加還款保障或者規(guī)避授信審批權限,要求實際用款人尋找名義借款人出面申請貸款的情形。
在借名貸款法律關系中,一般存在四方主體:貸款人、名義借款人、擔保人、實際用款人,具體見下面圖示。在實踐中,名義用款人也可能會給借款提供相應的擔保?,F(xiàn)有法律并未對借名貸款行為作出具體的規(guī)定,實踐中對于借名貸款如何處理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二、借名貸款應當由誰承擔還款責任?
1、目前實踐中的主流裁判觀點認為:
(1)、出借人和名義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實際交由第三人使用的,根據(jù)合同相對性原則,名義借款人為借款合同的相對人,應由名義借款人承擔償還責任。
(2)、如果名義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實際使用人,各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僅為借名義借款人的名義,名義借款人并不實際參與借款關系的履行活動,也不享受借款活動的利益的,應認定實際使用人為實際借款人,由實際使用人承擔償還責任。
2、典型案例
案例1:借名貸款應當由名義借款人承擔還款責任,名義借款人取得借款后將其交給實際用款人使用,是借款人支配其款項的行為,與出借人無關,擔保的效力不受影響。
【案例索引】
甲小貸公司訴秦某借款合同糾紛案(江蘇高院:金融商事審判10大典型案例)
【裁判要旨】
法院認為,秦某與甲小貸公司簽訂借款合同,甲小貸公司將貸款發(fā)放至秦某賬戶,由此甲小貸公司已經(jīng)完成出借款項的義務,故應認定合同相對方為秦某。即使秦某向甲小貸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為提供款項給黃某使用,但并不能因此否認秦某以借款人的身份與甲小貸公司簽訂借款合同的事實。至于秦某取得借款后將其轉給黃某,是秦某支配款項的行為,與甲小貸公司無涉。擔保人乙公司、丙公司主張案涉借款合同因主體虛假,黃某和甲小貸公司惡意串通損害其利益而應為無效的上訴理由,不予支持。遂判決支持甲小貸公司的訴訟請求。
案例2:名義借款人和實際借款人不一致時,名義借款人承擔還款義務。
【案例索引】
張某某與高某某、烏海市某某能源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申字第1059號。
【裁判要旨】
出借款項并未簽訂書面借款合同的,對于借款人的認定應依據(jù)借條出具、賬戶提供、用款還款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雖然名義借款人和實際借款人不一致,但借條和轉款賬戶的出具主體均是名義借款人,故名義借款人應承擔還款義務。名義借款人在承擔還款責任后,可依法向實際借款人進行追償。
3、對案例的總結及法院關注重點
(1)對案例的總結
通過上述所附案例可知,在借名貸款糾紛中,主流裁判觀點認為名義借款人與出借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根據(jù)合同相對性的原則,法院一般會判令名義借款人承擔還款責任。至于名義借款人將款項交給實際用款人使用,屬于名義借款人支配款項的行為,與出借人無關,可由名義借款人與實際用款人另案處理,相應擔保的效力也不受影響。具體可參考案例1、2。
但是,如果出借人在發(fā)放貸款時對借名貸款是明知的,比如名義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實際用款人,各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僅為借名義借款人的名義借款,名義借款人并不實際參與借款關系的履行活動,也不享受借款活動的利益的,應認定實際用款人為實際借款人,由實際用款人承擔償還責任,名義借款人不承擔還款責任。法院在做出相應判決時,多引用合同法402條關于隱名代理的規(guī)定,
(2)法院審理時的關注重點
法院在審理借名貸款糾紛時,一般會重點關注以下事項:
(1)與出借人簽訂借款合同的相對方是否是借款人本人;
(2)出借人在發(fā)放貸款時是否直接支付給了名義借款人?是否支付給了實際用款人?
(3)還款主體是名義借款人還是實際用款人?
(4)名義借款人將款項交付給實際用款人的具體經(jīng)過?
(5)名義借款人與實際用款人是否就借名貸款達成過書面協(xié)議?
(6)名義借款人與實際用款人之間的關系;
(7)除本案外,是否還存在其他案件(備注:有時實際用款人會假借多人名義借款)
(8)銀行等放貸機構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第三人是實際借款人。
三、借名貸款的防范及處理
借名貸款風險極大,根據(jù)合同相對性原則,一般無法要求實際用款人還款,一旦相應借款逾期,由于名義借款人并未實際使用借款,名義借款人無論是還款意愿還是還款能力普遍都非常差,名義借款人往往還會強調信貸人員違規(guī)操作、惡意串通并拒絕償還借款。該類案件往往案情復雜,還可能會涉及群體事件,信貸機構應給與必要的重視。
關于借名貸款糾紛的防范及處理,有以下幾點意見供參考:
1、完善規(guī)章制度,細化工作流程,通過業(yè)務流程控制有效控制相應風險。
2、加強員工培訓及教育,規(guī)范員工操作,確保流程和制度執(zhí)行到位。
實踐中,部分員工缺乏合規(guī)及法律意識,價值觀扭曲,應當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和培訓。不能空有制度不落實,有了制度還需要落實,應當在執(zhí)行層面下功夫,確保流程和制度執(zhí)行到位。
3、減少貸款審批環(huán)節(jié)、合理進行授信。
4、建立更有效的考核和激勵機制。
5、豐富貸款產(chǎn)品,積極利用科技手段。
6、建立分類處置、責任追究機制。
對于存量借名貸款,按照成因、形式及特點區(qū)別對待。爭取通過補簽協(xié)議等方式確立名義借款人及實際用款人為共同的還款主體,并取得擔保人的認可。對于惡意欠債、拒不認賬的,如涉嫌刑事犯罪,可積極與公安機構、司法機構進行溝通,追究相應人員的刑事責任。如果發(fā)現(xiàn)在發(fā)放貸款的過程中,信貸業(yè)務人員違規(guī)操作,按照內部規(guī)定,該追責的一定要追責,涉及刑事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處理。